如花文旅产业网8月17日 2024博鳌康养文旅大会(特别报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生活有了更多的需求,康养文旅如何发展?如何进行融合?使之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产业?在2024博鳌康养文旅大会上,与会众多专家和嘉宾对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认为融合发展是未业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的最重要手段。
本次讨论会由世联行首席技术官 黎振伟主持,中海企业集团康养公司总经理郭鑫、阿那亚首席品牌官、著名文旅策划人田海成、海南雅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营销负责人章隆、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邵宇、瑞银香港投资银行部地产团队执行董事葛潇白、云南楼市直通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秦歌、《主编笔记》出品人冯毅成等嘉宾参与了讨论。
中海企业集团康养公司总经理郭鑫:天时地利人和融合,促进康养文旅的发展
郭鑫在讨论中说,地产+金融的天时出现,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天时。接下来就看地利和人和。地利就是选好项目,一个是城市核心的养老机构,针对75岁以上的,第二个是55岁到75岁的郊区型CCRC和旅居项目。是大旅居地产的一部分,随着62后退休,慢慢也会增加这一块的投入。这两块地利的选择可能是未来另外一个方向。
最后的人和就是做好自己。从投资、建设到运营、退出,每个环节都要做到极致,产品、生活方式做到极致,吸引客户。要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是什么。每个城市、每个阶段的客户都不一样,基于客户真实需求,再来设计相应的产品,最后做好整体的建设和运营,这样就达到一个人和。通过天时地利人和来促动行业的发展。
阿那亚首席品牌官、著名文旅策划人田海成:康养文旅产业最重要的是对人群进行精准定位,让人得到新的生活定义
田海成在讨论中说:阿那亚确实是有点单一爆品的状态,其实很多走向合作输出的,更多是一些模式化的产品。我认为模式化很重要,但是显然现在阿那亚更多还是在一个单品领域发光。
阿那亚这样的品牌,我们最近也在试图做各种各样的输出,这个输出跟模式化输出并不太一样,而是因地制宜选择阿那亚这个品牌能够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构它,再赋能它,就是阿那亚会在那里变成什么,跟合作者共创什么,这是我们要研究的。
所以阿那亚并不是模式化的复制,而是用阿那亚的方式看能够给不同地方产生什么不同的结果。学习阿那亚并不太容易,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但是我觉得应该是借鉴这里的某些思维方式,第一个就是人群的定位,当你把人群定得很精准的时候,就能清晰的满足甚至是创造出一种需求,让这些人得到新的生活定义。
第二是做擅长的事,这些服务、文化艺术内容都带着阿那亚创始人对这些事本身的情怀和坚持,做自己擅长的事,可能就会乐在其中。就是用文旅提升主业,用放松的心态做自己擅长的事,慢慢在这个操作中精进自己的服务,使它产生迭代,这是阿那亚能够带给广大地产人更多的借鉴。
瑞银香港投资银行部地产执行董事葛潇白:人工智能如何成为文旅行业投资人追逐的新质生产力?
葛潇白:之前长期帮助文旅企业融资,近期也是覆盖数据中心和算力行业,今天受到前面嘉宾的启发,我想谈谈人工智能如何成为文旅行业投资人追逐的新质生产力。
这里我想讲两点:第一是AIGC能使文旅内容IP创作的门槛降低,第二是AIGC时代文旅用户体验的提升。
文旅IP里面不得不提的一个例子就是迪士尼和环球影城,在以前那个没有人工智能的时代,它们的虚拟内容创作优势使得运营效率和扩张速度比起其他的使用演员作为内容的影视内容制作商和主题公园运营商都高不少,随后迪士尼和环球影城进入亚洲市场,其品牌知名度以及IP的创作以及再创作的效率都再次得到亚洲市场的验证。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国内有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无论你是喜欢武侠还是玄幻,或者是喜欢极限运动或者户外运动的内容,都出现了非常多的IP内容。在AIGC的年代,我们相信优秀的文旅IP资源会渗透到更多优质的投资项目当中。
AIGC时代用户体验的提升方面显而易见的是可以通过AIGC来优化的。更重要的点是从用户旅游的体验,能够把文旅的体验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这个部分可以通过AIGC强化。相信AIGC在社交上的赋能对于文旅行业来说可能是一个新的收入增长点。
其实文旅项目的共性是周期性和季节性是比较明显的,我们也在思考什么样的战略资源能够帮助文旅项目平滑运营的现金流和周期,在这方面就回到刚才说的,可能是一些新质的内容和元素,或者是动态的导流管理,能够帮助实现这个点。
在文旅项目上,大家可能会比较关注运营的利润率。通过AI内容再创作,能够提升它的利润率。
武汉《主编笔记》的出品人冯毅成:要把目光、战略、策略、眼光回归到我们身边
冯毅成:我认为文旅康养很重要的一个趋势,就是要向中心、回老城,要把目光、战略、策略、眼光回归到我们身边,回归到市中心。整个城市化的进程,包括房地产的发展都是这样的趋势,还是回归到城市、回归到主城,回归到我们身边。
第一个是我们要结合现在的老城区改造、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去做顶层设计,在我们做存量资产、存量商品房,包括老旧小区改造的时候,就应该去注意到养老的需求。因为传统的新房、二手房的交易,他可能就是买一个物理空间或者是水泥盒子,新房跟二手房相比,最大的优势可能是小区的规划,包括公共配套和房间里的户型设计,它改变不了的是整个小区的功能性。
第二,现在地方在土地上做规划,一城一策的情况下,每个城市在出让土地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两年在频繁地调整政策,其实也就是纠偏的过程,我们会发现地块的出让条件越来越优惠,表面上是在给开发商算账,给他制定合理的利润空间,实际上是我们过去有大量的不合理的配置。
比如说商办占比,甚至是自持物业,包括公租房、廉租房、保障房的占比,从操盘、营销的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它完全是任务摊派,比如说某个城市一共需要多少平方,下放到每个区,每个区再下放到每块地,这样摊派是不科学的,市场是会用脚投票的。这就造成一个局面,今天在售的楼盘有大量的尾货,它就是一个楼盘、一个项目公司的利润点,但是这些尾货是商铺和地下车位。最后尾货收不回来。
所以我们从顶层设计来说,政府跟规划部门、企业,根据当地的需求做一个大数据,不是做摊派,不是做每个楼盘多少户的设计,你做一个整体的小区辐射周边多少户老人或者小孩,然后做一个区域型的小地块、小区域的社区功能,对养老或者养小的综合的设计,这个配套空间就是由政府去主导,然后由企业去建设和运营。
第三,养老养小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用户画像的问题,养老、体检、健康。不光是4点半学堂,还有游乐、食堂,而且饮食是安全健康的。我们要关注到一个趋势,文旅和康养不能脱离房地产谈新概念,也不要脱离城市、脱离中年人去玩一个新的概念,还是要回归到生活,回归到每一天。